感染性关节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尿酸血症的防治误区 [复制链接]

1#

经过了这几个月的群组管理活动,想必大家对高尿酸血症这一疾病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下面是针对大家平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困惑”,给出的相应的解释,希望可以消除大家的一些疑惑。

误区一:高尿酸血症是通过检查尿尿酸确诊的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说法是错误的,高尿酸血症是通过检查血尿酸用于诊断的。非同一天,两次或两次以上检查出来的空腹血清尿酸超过μmol/L(7mg/dl)即可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检查尿尿酸不是为了诊断该病,而是为了判定高尿酸血症的分型,以确定治疗方案。

误区二:血尿酸降低到μmol/L以下就达标了

不一定,不同患者血尿酸的达标值不同。如果患者的血尿酸高于μmol/L而无痛风发作病史或并发症,将血尿酸降至μmol/L以下即为达标;除此之外,其他接受降尿酸治疗的患者需将血尿酸降至μmol/L以下;但如果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每年发生2次以上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则需将尿酸降至μmol/L以下。

误区三:尿酸越低越好

其实,人体中的血尿酸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对人体有抗氧化、升高血压、增加脑供血的生理作用,因此,不建议将血尿酸降至μmol/L以下。也就是说,血尿酸不可以过低。

误区四:高尿酸血症不需要治疗

这个显然是错误的。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长期不治疗高尿酸血症,很可能导致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增加。对于有些高尿酸血症患者,只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饮食、运动等治疗),尚不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便认为这个不属于治疗,其实也是错误的,这个也属于一种治疗方式,不是只有服药才属于治疗。

误区五:过度进食或饥饿对血尿酸的影响不大

过度进食不利于嘌呤含量的控制,可能会导致血尿酸的升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饥饿、极低热量饮食,也是不利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虽然此类饮食方式可以减少嘌呤的摄入,但却可能因饥饿引起脂肪等组织分解过快而引起乳酸浓度升高,抑制尿酸排泄而导致血尿酸的升高。而且过度节食还可能造成营养失衡,不利于健康。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日常饮食应当根据自身血尿酸情况以及每日所必需的营养供给来确定。

误区六:拒绝所有含“嘌呤”的食物

不少患者认为得了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就应该完全拒绝吃含有“嘌呤”的食物。这个观念一定是错误的。因为生活中绝大部分的食物都是含有嘌呤的。高尿酸血症相关指南中,针对高尿酸血症的饮食建议是合理饮食,控制嘌呤摄入过多,而不是完全杜绝。

误区七:得了痛风,就不能吃豆制品

不少患者认为豆类及豆制品的嘌呤含量高,所以对一切豆类及其制品敬而远之。事实上,豆类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属于中等嘌呤的食物,在未发生痛风仅高尿酸血症期间,不需要忌口。在痛风发作期间,可暂时禁食。对于豆腐,前面我们有提到过,内含嘌呤较少,相对来说,可以放心吃。而豆浆里还有较多嘌呤,建议需要控制摄入量。对于肾脏有问题者,需要限制豆类及其制品,减少植物蛋白来源,详细请咨询肾内科医生。

误区八:非药物治疗不重要

许多高尿酸血症的朋友认为,自己一直在使用降尿酸药,血尿酸控制得还可以,因此在服用药物期间,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规律锻炼,只靠药物来控制血尿酸水平,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高尿酸血症治疗中,非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即便调整生活方式后的降尿酸效果因人而异,但我们决不能以为吃了降尿酸药物就“万事大吉了”,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喝了。因为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血尿酸的来源—嘌呤量,而且没有“副作用”。因此,不管是否服用降尿酸药物,饮食与运动的建议仍然需要遵守,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改善)始终是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基础。

误区九:害怕药物不良反应,拒绝用药

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的患者,往往是仅仅通过饮食、运动治疗无法使血尿酸达标的,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建议服用降尿酸药物,对于这样的患者,服用降尿酸药物的好处无疑是大于坏处的。因为,血尿酸降低了,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也就降低了。但,需要承认的是,药物的确有副作用,但我们不需要害怕,只要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用药方案合理,副作用相对来说是很小的。如果因为害怕不良反应而不用药,导致延误病情,造成身体更大的伤害,就得不偿失了。当然,对于明确有药物不良反应者,应立即停药,及时告知医生更换其他降尿酸药物。

误区十:擅自加大服药剂量

许多人误认为迅速将血尿酸水平降低就可以避免痛风发作,或者看到自己服用了药物之后并没有明显的血尿酸水平的降低,就擅自加大服药剂量,期望血尿酸可以在短期内降至达标水平。其实,这样做不仅不会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当较高水平的血尿酸在短期内被快速降低时,可能导致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中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松动或不稳定而脱落,释放至滑液可引起炎症,从而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如果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增加降尿酸药物的服用剂量,还可能导致关节炎的“红肿热痛”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因此,不要擅自加大降尿酸药物剂量。

误区十一:血尿酸高就一定会得痛风

虽然痛风的发病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但并非所有的高尿酸血症一定会并发痛风,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只有约10%会发生痛风。是因为痛风的发作不仅与高尿酸血症相关,还与饮酒,食用大量肉类、海鲜(如贝类)、动物内脏,含糖的饮料或食物,剧烈运动,突然受凉,肥胖,疲劳,饮食/作息不规律等诱发因素有关。但,不能因为高尿酸血症引发痛风的概率“不够大”就轻视高尿酸血症的危害,高尿酸血症像一个“无形的杀手”,往往在没有任何病痛的情况下,损害着患者的健康。

误区十二:痛风发作期与不发作期的饮食要求一样

二者的饮食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处于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的患者,专家给的饮食建议是每日嘌呤摄入量应低于毫克。从这可以得知,发作期膳食比较严格,只能选用脱脂牛奶、鸡蛋、低嘌呤的果蔬等。但因为急性期一般只有3~10日,疼痛最常不超过2周,短时间进行这样的低嘌呤饮食是可以的,不会对机体有较大的影响,但不能长期低嘌呤饮食,否则易出现营养失衡。对于不发作痛风时,即仅高尿酸血症期,饮食建议是每日嘌呤总摄入量低于毫克即可,因此,可以适当放宽食谱,进行适量的中等嘌呤饮食。

误区十三:抗生素也能抗痛风性关节炎

这是错误的。有些人半夜痛醒,医院治疗,自己以为是炎症,就吃了一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不久就不疼了,貌似“挺有效果”的;或是,在未告知医生自己患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情况下,被医生误诊为普通“细菌性炎症”,从而进行“抗生素”输液,同样看到了“良好的效果”-不痛了。因此,就误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实际上,抗生素对痛风性关节炎没有任何效果。因为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性炎症,而痛风性关节炎是尿酸结晶引起的,不是细菌,用抗生素是无效的。而看到的所谓“用了抗生素后,关节不疼了”,很可能是由于痛风性关节炎可以“自愈”的特性。

一般来讲,对于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主要是用一些非抗生素类的抗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以缓解病人的剧烈疼痛以及消除由尿酸结晶引起的关节非感染性炎症,因此,当下次痛风性关节炎再次发作时,不要再服用抗生素了,同时,也要让你的医生全面了解你的病情,以免误诊误治。

误区十四: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可以长期服用

为消除急性炎症,缓解疼痛,终止痛风发作,医生常给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开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但这类药物只能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使用或在预防痛风性关节炎时短期使用。一旦关节炎消除,“红肿热痛”消除,则应该快速减药,短期内停药。

因为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长期服用这类药物,除了可能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外,还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因此,只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误区十五:口服降尿酸药物过程中,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应立即停药

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临床上常出现某患者在刚开始服用降尿酸药物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痛风性关节炎,这是因为服用降尿酸药物后,加速了血尿酸浓度的降低,从而使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中的尿酸盐结晶开始脱落,而这一过程可能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但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并不一定表示该患者病情加重,不可以立即停药。如果该患者在降尿酸药物服用期间,发生痛风性关节炎,立即停药或减少剂量或加大剂量,都可能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时间延长。

因此,若在降尿酸药物服用过程中出现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继续原有剂量,无需增减剂量。另外,应将该情况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决定用药方案。

误区十六:血尿酸一旦降至目标值以下,就可以停药了

许多患者认为血尿酸水平一达标,高尿酸血症就“好了”,就可以不用吃药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停药,没有了降尿酸药物的作用,血尿酸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升高,恢复到以前的高水平状态,甚至更高,另外,还可能由于随意地停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因此,对于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的患者,不可随意停药(出现药物过敏或不适用的情况除外),如何用药必须按照专业医生的指示。一般情况下,降尿酸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即便血尿酸降至正常值(~μmol/L)以下或降至目标值以下,都不能停药。如果血尿酸水平偶尔达标,则需要继续原来的剂量;如果血尿酸水平持续达标,可以在医生的监督下考虑减少剂量,用最少剂量的降尿酸药物使血尿酸水平持续达标。同时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正常,控制其他合并症。

现在知道了这些误区,是不是更要坚持将高尿酸血症治疗下去了呢?

我们的目标

坚持治疗,让血尿酸持续达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